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两国的摩擦愈发激烈,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大规模冲突尚未爆发之前,首个“倒霉”者竟然是印度。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国进行反制,结果意外波及了印度的电动汽车产业。
稀土并非普通土壤,而是17种稀有金属的总称,素有“工业味精”之誉。现代高科技产业几乎无一能绕开稀土,从手机、电动汽车到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它们的支持。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约63%的稀土开采量以及90%的精炼加工技术,几乎掌握了高科技产业的“命脉”。
今年四月起,中国对稀土中的钐、铽等七类军用稀土实施了严格的管制措施,每批出口都需要单独申请许可证,详细列出最终用户和用途,审批时间通常长达45天。这一举措显然针对的是美国,美国的军工企业库存告急,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斗机制造商甚至透露,他们的稀土库存只剩下40-60天,导弹生产线也面临停产风险,五角大楼不得不对武器设计进行修改。
展开剩余81%这种局面让美国进退维谷,明面上加征关税制裁中国,暗地里却频频派遣高级官员求中国放行稀土,外媒也对此大加讽刺,称美国一边挥舞关税大棒,一边端着乞讨碗。这时,美国为何不自己建立稀土产业链呢?即使不能赶超中国,至少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专家指出,若美国要独立建设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而且面临着技术、成本和环保等一系列挑战。既然主要针对美国,为什么印度也会受影响呢?因为印度的情况和美国类似。虽然印度拥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但其开采与提炼技术十分落后,重稀土的九成依赖从中国进口。一旦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印度电动车电机的核心材料就会断档。
印度最大的电动滑板车制造商——巴贾杰汽车公司已经发出警告,称其库存即将耗尽,预计7月可能停产。同时,印度提交的30多份稀土申请全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面对这一局面,其他车企只好降低技术标准,采用低效电机替代,导致电动车的续航能力下降,成本却大幅上升。
此时,印度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向政府求助,但莫迪政府却忙于在国际上站队,一边跟风美国制裁中国企业,一边向联合国控诉巴基斯坦,同时还在和俄罗斯购买武器,完全没有准备好应对即将到来的稀土危机。印度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批评,指出莫迪政府的战略眼光短浅。
印度计划到2030年使电动汽车占到新车销量的30%,然而,这一目标如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印度电动汽车的电机核心材料镝、铽等稀土,几乎全部依赖中国。一旦中国断供,印度的电动汽车行业将面临续航能力下降、成本急剧上升的问题,甚至连研发都将受到阻碍。
虽然印度试图向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寻求稀土供应,但问题很快暴露:无论是越南还是澳大利亚,开采出来的稀土最终仍然需要运往中国进行加工。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莫迪政府曾计划投入1600亿卢比,启动“国家关键矿产计划”,然而,由于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预计这一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难以见效。
那么,印度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呢?按理说,印度现在应该紧急调整对中国的态度,试图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至少争取到稀土的进口许可。然而,印度的态度仍然强硬。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一方面希望中国解禁稀土,另一方面却不停抨击中国“不可信赖”,还跟风美国推动“去中国化”。如此矛盾的立场,也让印度的稀土申请进展缓慢。
目前,印度仍有20多份稀土进口申请等待中国审批,莫迪政府不断催促流程,甚至威胁说“几小时内必须批准”。然而,中国始终坚持按照规矩办事,只有符合相关标准的申请才能通过。德国的一些车企已经顺利获得了出口许可,而印度由于言辞不当,仍然被搁置在一旁。
虽然印度的态度偏硬,但这次的危机对它而言,绝对是一个“无妄之灾”,完全是“躺枪”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当大国之间爆发冲突时,往往最受伤的不是冲突的主角,而是那些被卷入其中的“旁观者”。
比如现在还未完全平息的俄乌冲突,实际上是俄罗斯与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的较量,而乌克兰只不过是被卷入其中的牺牲品。美国鼓动乌克兰与俄罗斯硬碰硬,承诺提供资金和武器,结果战争爆发后,美国却要求乌克兰交出价值5000亿美元的矿产资源50%的开采权,以此作为抵充1000亿美元援助的条件。而在俄美的私下谈判中,乌克兰完全被置于一边,领土被丧失,人口流失,最终沦为谈判筹码。
在俄乌冲突中躺枪的不仅仅是乌克兰,整个欧洲也是如此。美国挑起战争,迫使欧洲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导致欧洲电价和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以德国为例,其工业竞争力暴跌,许多工厂不得不迁往其他国家。与此同时,美国则趁机高价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赚取了大量利润。
同样,目光转向亚洲,美国在南海的频繁挑衅让局势愈加紧张。中国虽然能够有效反制,但对周边一些小国来说,却可能因此陷入困境。比如菲律宾跟随美国在南海挑衅中国,允许美军部署导弹,结果中国反制后,菲律宾的渔民不敢出海,经济开发也受到严重影响。越南则企图通过提交南海划界方案来争夺资源,但却被中国警告“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即1979年对越反击战的历史。
这两个国家原本希望美国会作为强大后盾,但事实证明,美国并不会真正出手帮助它们。冲突加剧时,美国更有可能选择抽身谈判,而不是实质性介入。
目前,中美两国的博弈仍然处于第一阶段,随着双方强弱关系的变化,冲突还会愈发激烈。到那个时候,谁会成为下一个“躺枪”的国家,恐怕很难预料。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专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