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三发击落气球
2023年2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里,一架F-22“猛禽”战斗机呼啸着冲上天空,朝着一个漂浮在万米高空的白色目标发射了一枚价值43.9万美元的AIM-9X“响尾蛇”导弹。结果你猜怎么着?这枚导弹居然没打中!后来,F-22又接连发射了另外两枚导弹,这才终于把那个来自中国的民用气象气球给击落了。
杀鸡用牛刀的军事行动
这场“杀鸡用牛刀”的军事行动,看起来像是美国在炫耀自己的武力,其实暴露了他们高端装备在面对一些非常规目标时的无奈。F-22作为美国最先进的五代战斗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1.9万多米,但那个气球飞得比它还高,超过3万米。
战机想打它,就得把机头抬得非常高,用导弹去打,但高空空气稀薄,导弹的机动性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再加上气球表面温度低,热成像导引头根本盯不住它。更搞笑的是,为了打一个成本不到几万美元的气球,美军竟然出动了航母战斗群、预警机、加油机一大堆装备,光是这次行动就花了500多万美金。这哪是打仗啊,简直是拿大炮打蚊子。
从韬光养晦到积极防御
这一事件一下子成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但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战略含义。对咱们中国来说,这个气球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美之间在军事技术上的真实差距和我们存在的短板,也促使我们加快了从“韬光养晦”转向积极防御的步伐。
那为啥中国以前一直坚持“韬光养晦”呢?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上,军事发展也是为了配合整体国家发展的需要。就算遇到了1999年驻南联盟使馆被炸、2001年南海撞机这样的冲突事件,中国还是选择以战略上的克制为主,没有轻易动武。
战略转变的契机
这个选择其实是因为当时现实条件限制:那时候中国的主力战机,比如歼-6、歼-7,飞行高度也就大概1.8万米左右,根本够不着高空飞的侦察气球;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也不强,空军也没有能进行远程投送的大型运输机或者航母。比如说,2015年之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母,而美国那个时候已经有11艘核动力航母了。
不过,“韬光养晦”并不是说我们就不想强大军队了。其实中国一直在悄悄地推进军事改革。比如2016年,我们成立了五大战区,打破了以前那种“大陆军”的体制;2017年又成立了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到了2022年,福建舰下水,标志着我们在航母技术上实现了大跨越。这些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体系,让我们的军队从以前只负责国土防御,慢慢转变为既能防守也能进攻的现代化军队。
那这个气球事件,是怎么促使中国战略发生转变的呢?
主动经略,塑造安全环境
气球事件之后,美国和它的盟友对中国高科技领域进行了更紧密的围堵。但中国并没有被动应对,反而借此机会展现出更强的军事透明度和自信。
从2023年开始,中国频频公开自己在新型装备上的进展:歼-20战机编队开始在西太平洋地区巡航,运-20运输机实现了跨洲际的物资投送,055型驱逐舰也在远海训练中担任护航任务。这些动作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已经具备了全方位的力量投送能力,有能力对等回应外部的挑衅。
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主动去塑造自己的安全环境。比如,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常态化警戒巡逻、南海岛礁防御体系的不断升级,还有中俄之间的联合战略巡航,这些都是“边练边塑局”的体现。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外交也更加活跃:参与联合国维和、亚丁湾护航、国际人道救援等行动。仅2022年,中国就为40多个国家提供了灾害援助。这种“以合作反遏制”的策略,正是新时代积极防御理念的具体表现。
从过去的“被动应对”,到现在“主动经略”,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安全发展道路。
军事科技突破与战略调整
中国在战略上做出调整,底气其实来自于军事科技的不断突破。比如说,2019年的时候,歼-10C的飞行员就用一个俯冲拉升的动作,成功击落了一个超出飞行高度限制的侦察气球;到了2023年,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打破了波音和空客长期以来的垄断局面;还有就是“低空卫士”这种激光武器系统,能精准地把那些飘在空中的气球给打下来。
除了这些,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反卫星武器这些高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无疑让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有了新的筹码。
军事专家也提到,现在的战争胜负,已经不只是看谁的武器更先进了,而是看整个作战体系的协同能力。中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了“猎-歼一体”的作战体系:天上有人造卫星负责侦察,空中有无人机巡逻,地面有雷达网络监控,一旦发现目标,就能由火箭军、空军等多方面力量联合打击。这种非线性的作战方式,也正是中国敢于不再“韬光养晦”的背后逻辑。
大国博弈与军事崛起
F-22战斗机击落一个气球的这一幕,看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却真实地发生了。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成了大国之间博弈的一个缩影。当传统强国动用最先进的战机和昂贵的手段去应对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非常规威胁”时,另一边的新兴国家早已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调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韬光养晦”,而是开始以实战训练、全球布局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决心,目的不是好战,而是为了“止战”。正如《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所说:“积极防御的核心,其实是主动出击。”
未来,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依然是中国崛起故事中最硬核、最有力的一部分。
股票配资专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