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刽子手的话,“手起刀落”再合适不过。
在古代,刽子手除了是“罪恶”的代表之外,他还是一门职业,并且待遇不差。
然而,即便刽子手待遇好,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被社会接纳。
清朝最后一位刽子手,他原本只想着砍99个就收手,但是最终共砍掉300多个头颅。
他最后的下场如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被迫之路:邓海山成为刽子手的背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邓海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童年和许多出身贫寒的孩子一样,充满了艰辛和无助。
邓海山长大后,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但残酷的现实总是狠狠地给他当头一棒。
邓海山长得魁梧健硕,但脸上总挂着几分阴沉,这样的外表在当时社会,反而成了他求职路上的一大障碍。
展开剩余88%因为生计的重压,邓海山四处求职,但是总是碰壁。
他的形象让他在找工作时总是处于劣势,再加上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能够给予他工作机会的地方寥寥无几。
邓海山没有选择向命运屈服,哪怕是再困难,他也从未想过放弃。
就这样,邓海山开始流落街头,但他内心仍怀揣着一丝希望,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就在邓海山几近绝望的时候,有人向他提了一条路——成为一名刽子手。
这个提议一度让她心生反感,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血腥且罪恶的职业。
然而,生活的艰难迫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选项。
要知道,那时候成为刽子手不仅收入丰厚,而且在动乱的年代里,还算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经过一番挣扎,邓海山决定试试看,他找到了那时候有名的刽子手佟绍箕,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不过,想成为刽子手并非易事,需经历种种考验。
佟绍箕要邓海山度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其徒弟,从此踏上了这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首先,邓海山被要求在一所闻名遐迩的“闹鬼屋子”里单独度过一个夜晚,这个考验是为了考查他的胆量。
邓海山虽然身强力壮,但对于这样的考验还是难免心生害怕。
但为了生计,为了自己那未曾实现的小小愿望,他咬着牙,硬是熬过了那个漫长而又可怕的夜晚。
接下来,佟绍箕再次带着邓海山去了解行刑现场,这次考验是为了看他能否承受行刑时的血腥和残忍。
对于初次面临这一幕的邓海山来说,那种血腥场面无疑是对他精神上的极大考验。
邓海山知道,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所以他再次坚持了下来。
通过了佟绍箕的考验,邓海山成为了他的弟子。
刽子手生涯:邓海山的职业生涯与违规行为
他刚入行时,按照习俗,师父佟绍箕教给他一套行刑前的规矩:
每次行刑前都要三跪九叩给祖师爷皋陶上香求平安,还得用公鸡血在脸上划线辟邪,白酒喷在大刀上消毒……
这些仪式性的规定,对于邓海山来说,是一种仪式感,也是一种心理准备。
但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师父最后一句话的告诫——“杀人九十九,到时要收手”。
这句祖训,仿佛成了他的人生戒律,也是每一个刽子手都必须遵守的规矩。
邓海山出师后,刽子手生涯可谓是风生水起。
每次行刑,他除了按规矩行事,也力求每一刀都能快准狠,让受刑人少受折磨。
这样的技艺和态度,让他不仅得到了朝廷的奖赏,也常有家属额外感激地送上银两。
有时,受刑人家属除了给予金钱上的奖赏,还会有特殊的请求。
比如希望他手下留情,让犯人死得有全尸,方便家里安葬。
这些,邓海山尽量满足。
但他心头始终悬着一个数——99。
他知道,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便是他的末日。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邓海山发现自己距离这个数字越来越近,内心的挣扎越来越激烈。
他不止一次问自己:“我真的要退出吗?”
但是,每当这个问题在他脑海中浮现,又有新的行刑任务摆在他面前。
他试图自我辩解,说自己不过是执行者,却也无法摆脱那份内疚和恐惧。
直到那一天,邓海山砍下了第100个人的头颅,他彻底打破了规矩,违反了祖训。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仿佛被一个无形的枷锁缠绕,再也找不到出路。
当然,行刑100个人并不是邓海山的全部。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邓海山总共参与了300多次行刑。
随后,随着民国时期的到来,斩首的刑罚被废除,换成了枪决。
这个变革,无疑是告诉邓海山,他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对于他来说,更加重要的是,这份变革仿佛是对他罪行的一种惩罚,让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救赎之路。
民国初年的法律改革,对那个年代来说,无疑是一次进步。
枪毙相比斩首,更为快捷,也减少了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敬重。
但对于像邓海山这样的刽子手来说,这个改变却让他们失去了生计,也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负罪感。
这份从业多年的职业,早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现在却要被迫告别。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法律的变革,尽管让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也或许是给了他一个结束这一切的机会。
但对于像邓海山这样的人来说,真正的救赎,恐怕是他这一生都难以寻找到的答案。
晚年悲剧:邓海山的后半生与反思邓海山的后半生,可以说是一场悲剧的缩影。
失业后,邓海山原本以为可以凭借过去积攒的财富安度晚年,可是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极度的贫穷以及生命中无法逃避的孤独,一点一点地吞噬着他残存的尊严和勇气。
每当夜晚降临,噩梦总会如影随形。
他梦见那些无头的鬼魂在追逐着他,渴望从他这里夺回属于自己的生命。
这些噩梦不仅折磨着他的心灵,还让他无法安睡。
更为悲惨的是,社会对于邓海山这样的人格外的冷漠。
一方面,他因为违背刽子手行业规范,行刑次数超过百次,社会上很少有人愿意接纳他;另一方面,由于他职业的特殊性,一般人都对他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上不幸。
无家可归的他只能流浪街头,寻找最低限度的生存方式。
即使是前去求助的善堂,也因为他的过去而将他拒之门外。
在街头乞讨成了他唯一的出路,但即使这样,仍旧有人因为他的过去而对他敬而远之。
忏悔与反思也始终伴随着邓海山的剩余岁月。
本以为通过财富积累可以换来安稳的生活,但邓海山很快就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违背了行业规范,一而再再而三地执行行刑。
如果当初能够听从师父的话,或许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但现实是残酷的,后悔也无法改变已发生的一切。
邓海山的故事是关于选择与后果的故事。
他选择成为刽子手,选择超越行业规范的界限,最终也只能自己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他的一生是典型的悲剧,给后人带来的警示远胜于直接的教育。
邓海山的晚年生活,是他不慎生活选择的必然结果,更是那个动荡时代对一个小人物的残酷折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专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