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斯科白宫到克里米亚别墅:八一九为何自败
夜色未散,花园环路的隧道口传来枪响。三名青年——德米特里·科马尔、伊利亚·克里切夫斯基、弗拉基米尔·乌索夫——倒在装甲车前。路障点起火,莫斯科人把自己与俄罗斯议会大厦(“白宫”)系在一起。
几小时前,广播里传来冷冰冰的字句:“鉴于米·谢·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职,自8月19日4时起,全国进入为期六个月的紧急状态。”署名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名单豪华,却虚弱。
症结不在人数,在第一脚就踩空。克里米亚福罗斯别墅里,巴克拉诺夫切断通讯后入内“劝退”,被拒,竟空手而返。既不迫签,也不留影证。格鲁吉亚人会说一句俚话:门打开了,却没人进屋。戈尔巴乔夫还在,合法性还在。
军权亦未落袋。按苏军规程,重大行动须有总统与总参谋部的完备签批。当天入城的塔曼近卫师、坎捷米尔近卫坦克师接令犹疑,更多只是“亮相”。“阿尔法”小组拒绝强攻白宫:没有最高统帅的授权,行动等同私兵。麦德维杰夫记下评语:他们以公文掩护决断的缺席。
另一头,叶利钦回到白宫。走上坦克炮塔,发布告示:“这是一次违反宪法的政变。”他呼吁军队勿听从非法命令。傍晚,塔曼师少校谢尔盖·叶夫多基莫夫带五辆坦克调头,坦克炮口朝向街垒。亚历山大·列别德与空降兵站到白宫一侧,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海军元帅切尔纳温相继表态。街头民意与军队中层把天平压塌。
外部回声滞后又陡转。布什先“密切关注”,见白宫周围火光,与伦敦同声谴责政变。陈凤翔在《实录》中写道:政变步伐“每一步都滞后于街头”。滞后一天,等于失去一城。
21日清晨血案后,亚佐夫下令撤出莫斯科。叶利钦派鲁茨科伊赴克里米亚,接回戈尔巴乔夫。舞台上的主客已换位:8月23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会场,叶利钦当场逼问并推动“取缔苏共”。戈尔巴乔夫拒签,却无力回天。
余势直落到冬天。别洛韦日森林的会桌上,俄、乌、白签下“独立国家联合体”文件;阿拉木图又扩签。苏联的法理屋架被抽空,12月25日红旗降下。
八一九不是苏联的终点,却是刹车失灵的拐点。谁能掌握合法性与军心,谁就握住了现代国家的命门。你家里是否还留着那三天的报纸、电台录音,或在莫斯科、阿拉木图的亲历记述?欢迎提供线索,一起补足这段转折的地方记忆。
股票配资专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